搜索
主观题

某道路工程属于城市次干路,路长3800m,宽16.5m,位于城市环路以内,设计结构为:30cm厚9%石灰土处理土基,12%石灰土底基层,35cm水泥稳定碎石棊层,12cm沥青混凝土面层。 施工项目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后,做了一些必要的技术准备工作,经技术交底后开始道路施工。 受城市交通管制和环境保护要求,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拌合站设在郊区,采用夜间运输、白天摊铺方式,碾压成型后发现水泥稳定基层局部表面松散。 由于拆迁延期,有一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延至12月上旬摊铺,项目部选择白天气温较高,在5℃~8℃的时段,采取提高沥青混凝土出厂温度到180℃、运输中覆盖保温等措施,摊铺碾压沥青混凝土成型。 沥青混凝土面层竣工后,施工单位进行了外观检查,沥青表面平整,没有脱落、推挤等现象,经过检测弯沉值、平整度、中线高程、横坡等项目,合格率达到98%,施工单位认为工程质量检验合格。 项目部在工程施工全部完成后,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进度计划调整资料编制了进度控制总结,并上报公司工程管理部。 冬季铺油做法是否妥当?如必须在冬期施工时,写出正确做法。

查看答案
更多相关题目
热门题目
正循环钻孔桩施工中,泥浆的作用有( ) 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复合材料,它由()组成。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中()属物理处理法。 关于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说法,符合规范的有()。 给水排水厂站中,对钢筋(预应力)混凝土水池(构筑物),设计上不作要求的混凝土性能是( )。在常温条件下,水泥稳定土基层的养护时间至少应()天。某项目部承建居民区施工道路工程,制定了详细的交通导行方案,统一设置了各种交通标志、隔离设施、夜间警示信号,沿街居民出入口设置了足够的照明装置。工程要求设立降水井,设计提供了地下管线资料。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: 事件1:由于位置狭窄,部分围挡设施占用了绿化带,接到了绿化管理部门的警告。 事件2:实名制检查中发现,工人的工作卡只有姓名,没有其他信息。 事件3:降水井护筒施工过程中,施工人员在开挖施工时发现了过街的电力管线套管,项目部于是要求停止施工,并降低了开挖高度绕开施工。 问题 1.对于背景资料中交通导行方案的落实,还应补充哪些保证措施? 2.事件1中,围挡的设置存在什么问题?如何纠正? 3.事件2中,按照劳务实名制规定,劳务人员佩戴的工作卡还应包含哪些内容? 4.事件3中,施工单位的管线调查可能存在哪些不足? 案例一 背景资料: 某市政工程,业主与监理、施工单位分别签订了工程监理合同和工程施工合同。 施工单位编制的进度计划符合合同工期要求,并得到了监理工程师批准。 进度计划如下所示: 施工过程中.发生了如下事件: 事件一:由于施工方法不当,打桩1工程施工质量较差,补桩用去20万元,且打桩1作业时间由原来的35d延长到45d。 事件二:挖土2作业过程中,施工单位发现一个勘察报告未提及的大型暗浜,增加处理费用2万元,且作业时间由原来的20d增加到25d。 事件三:基础2施工完毕后,施工单位为了抢时问,自检之后,马上进行回填土2施工。 回填土2施工到一半时,监理工程师要求挖开重新检查基础2质量。 事件三中,监理工程师要施工单位挖开回填土进行基础检查的理由是什么? 某城市排水工程的管道顶进采用普通顶管法施工,在施工过程中的部分工作方法和施工工艺如下。 (1)工作坑的支撑采用封闭式框架。 (2)采用手掘式顶管时,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0.3m时开始顶管。 (3)管顶以上超挖稳定土时不得在135゜范围内。 (4)排水管道交叉时,排水圆管在上,铸铁管在下。 (5)施工中发现管道一侧少挖土12mm,而另一侧多挖土12mm,采用木杠支撑法进行纠偏。 该城市排水工程的某混凝土构筑物施工完成后,进行满水试验,结果发现该混凝土构筑物存在裂缝,为了防止混凝土构筑物产生裂缝,对后期的施工提出控制措施。 【问题】1.根据哪些因素来选择管道的顶进方法? 2.普通顶管法宜在哪类土层中采用? 3.施工过程中部分工作方法和施工工艺有哪些不妥之处?请改正。 4.排水管道交叉处理的原则是什么? 5.混凝土构筑物满水试验应依据怎样的程序进行? 6.混凝士构筑物满水试验的要点有哪几项? 7.混凝土构筑物裂缝的防治措施有哪些? 某市政基坑工程,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,基坑平面尺寸为22m×200m,基坑挖深为10m,地下水位于地面下5m。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,设三道钢支撑。基坑周围存在大量地下管线等建(构)筑物。为保证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,施工单位编制了监测方案,监测方案包括:监控目的、监测项目、工序管理和记录制度。施工过程中,监测单位根据监测方案对基坑进行了监测,并且在工程结束后,向施工单位提交了监测报告。 上述监测项目可分别采用什么方法监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