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全屏 砍树与保树之争 以前,南京人有一种别的城市没有的骄做,那就是南京的大树。1928年,在孙中山灵柩经过的码头都种上了从苏州、杭州精选的英国梧桐和雪松。几十年过后,东郊大树冲天20米,一到夏天,便形成壮观的绿色隧道。但是随着南京汽车量以每年15%递增,原来显得非常宽阔的民国大道不够用了。1993年先将中山南路的四排大树砍成两排,使得快车道向自行车道与人行道扩张。1994年中央路与中山北路的四排大树也被砍掉两排,快车道得以抢占人行道增宽至六车道。 为了沪宁高速公路从中山门进城,南京东郊被迫砍去了城门口的大树,从中山东路至中山陵的百年绿树陵道被硬生生中断。至此,南京1万多棵大树被砍去了3000多棵。 绿色隧道大多消失了。 在20世纪90年代南京绿化条例出台前,各区自行砍树是常事,而且是大面积的,除了1928年栽的那些民国大树,其余各树只要挡住大厦就可能死于非命。2000年9月,玄武湖边20棵枝靠叶茂的大树被私自砍去,理由是影响顾客看湖的视线,实则是挡了“太阳宫”的视线。第一次让玄武湖封闭的环绿带出现了巨大的缺口。 在砍树问题上,南京的官员与学者、老百姓产生了激烈的冲突。 在街道绿色一片片消失的时候,一些百娃在太平南路打起了横幅,反对砍树。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对着一棵棵倒下去的老树暗暗落泪。 而几乎每一次砍树都有众多学者反对,当民国大树最多最阔的中山东路要砍树时,学者们终于忍不住了,联名上书建设部。建设部派专员调查,对有关领导点名批评。最后,市政府与学者达成妥协,原定砍四排的树砍两排,约200棵大树留了下来。修筑沪宁高速公路时,政府与专家有不同看法。当时绝大多数专家反对将沪宁高速公路直接引到中山门,环城公路的功能正是将高速公路的车流从环线上分流与截流掉,避免车的洪流直冲市中心。而一些市领导的意见却是“上海人穿了皮鞋进来,我们不能让他们换草鞋进城”,结果沪宁高速路快速干道从中山门沿中山东路直冲市中心新街口,每天增加2万~4万辆车,又不得不扩路,从而导致中山陵陵道与中山东路的大树被砍。 1999年7月27日,有市民向东南大学建筑系黄维康教授等举报有人在瞻园路上砍树,这些老树共17棵,位于太平天国府,与历史景观交相辉映,为了扩成29米大道,不得不砍。教授们据理力争。但7月28日晚,教授们被市规划局一位副局长告知:“我这个树是砍定了,南京树多得很。”...
主观题试述政策分析的意义。
查看答案主观题材料全屏 ××市依据国务院1996年颁布的《城市道路管理条例》第19条“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对利用贷款或者集资建设的大型桥梁、隧道等,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向过往车辆(军用车除外)收取通行费,用于偿还贷款或者集资款”的规定,于2002年7月1日零时起,对其主城区7座跨江大桥实行收费年票制,其中由该市路桥公司管理的3座桥中的一老桥是政府税收拨款于1966年修建的。该市确定的主城8区路桥年票价格以轿车为例,一年2000元,不买不能年审。针对该市路桥年票制的调查结果显示:70%以上的人认为方案中的年票价格过高,市民认可的年票价格以轿车为例,应该在1000~1300元。一些人指出,比本市消费水平高得多的广州,路桥年票制中轿车收费不过980元。该市消费者协会的一负责人也说,市消协的一辆车以往一年的路桥费只花了500元,消协的车走动得算频繁的了。该政策出台的另一个反响是,该市一天比一天堵,就连江北的房价在政策出台后一周每平方米平均上涨了80元。20【简答】(1)公共政策评估中的事实标准有哪些?(2)用事实标准来评价该市的年票政策。
查看答案论述题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。
查看答案主观题试述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的关系。
查看答案简答题简述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。
查看答案主观题材料全屏 黑龙江某县土地肥沃,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县,由于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不前,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高,但该果依旧摘不下“贫围县”的帽子,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,实现农民增放、财政增长的目标,该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形成了下列四种政策方案:(1)全县继续种植粮食作物,但可以通过科学种田来提高产量。(2)全部种草代替种粮,全力发展黄牛、兔子等养殖业。(3)全部土地用来种植蔬菜,尤其要重视大棚蔬菜种植。(4)一部分土地种粮,一部分土地种草,另一部分土地种蔬菜。20【简答】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是最优方案,为什么?
查看答案主观题试述一项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。
查看答案主观题试述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。
查看答案